经典常谈 | 未来系于教育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 2022-09-13 06:45
1866年,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从自然所得到的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但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教育。1878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也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如何具体看待教育事业?马克思提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
马克思把孩子看作是“人类的未来”,对孩子们抱有诚挚的感情和无限的期望。他认为,儿童个性形成最适宜的条件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马克思同孩子们玩耍时,从不摆出成年人的“英明”姿态,经常扮演一些角色,逗他们发笑。他主张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但不强迫他们读书,而是注重培养读书的兴趣。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创造才能,他经常带着他们去动物园和植物园。马克思理解孩子们的单纯和热情,从不简单地训斥孩子。他认为,打骂孩子,对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独创能力是很有害的。在马克思的影响下,他的孩子们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杰出战士。
列宁在其一生的革命实践中,同样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始终把它当作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了对教育领导机构和学校的改革,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教育理论、纲领和策略。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列宁也深刻论述了教师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建设新生活的年轻一代的重任,是向工农群众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可靠支柱。列宁要求高度尊重教师,关怀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程,实际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和不断升华的过程。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贯穿于党办教育的伟大实践中。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不断扩大投入,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持续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孔梦华)